华强北再迎转型风潮:从电子一条街到美妆集散地,再到进口年货采购场

老牌商场进一步加强零售属性,进口食品、日化等成为不少商家选择的转型方向,种类多可批发可零售、量多还能讲价

2021-01-04 00:00作者:张馨怡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南都
还有一个月就到春节了,不少人都进入了筹备年货阶段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的通知,从2021年1月1日起,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将有所变化。支持一些抗癌药、医疗器材、婴儿奶粉的价格下降,与新基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部分进口设备以及零部件将有更充足保障。

春节将至,进口食品的销售额也在日趋上涨。过去,一些进行美妆售卖的专业市场也在扩充进口食品的铺位,已经开通了两期化妆品市场的明通,转眼又经营起了第三期专做进口食品。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即便在销售一般贸易商品的情况下,食品关税约为9%,日用品则为6%-11%,而化妆品关税细分更为复杂。也就意味着,转型销售进口食品、进口日化品对于商家而言,利润空间更大。

事实上,除了资金成本和税率外,进口食品、日化品的亲民售价,更容易增加其零售属性。有专业人士表示,较之美妆而言,进口食品更能形成完整的销售链路,选择休闲零食的转型方向,对于专业市场而言,更容易吸引顾客前来采购,同时也更符合华强北步行街的市场定位。

加大进口食品、日化的比重

转型浪潮来袭,现有的商家大多打出了时令广告,元旦、春节的节点一波接一波。而场外,一些老牌市场也在忙着装修,争取赶在春节前开业,女人世界相关负责人艾先生坦言,从老牌服装商场转型到销售美妆、食品类,很多熟悉女人世界的消费者不大清楚调整后的业态种类,“实际上从疫情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转型,自2020年9月开业以美妆为主打、夹杂进口食品,到这两三个月实际经营状况下来,我们意识到需要调整,加大进口食品、日化的比重。”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来自市场监督、海关的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市场更需要引进具备完整链路的化妆品,即一般贸易商品。而高昂的税费让不少商家望而却步,唯有转型销售进口食品、日化品。“同时我们也希望此举能够加大零售属性产品的比例,进一步加强零售属性,服务周边居民,贴近市民日常的消费习惯。”

  转型案例

  A

  经营批发多年,为扩大利润尝试零售

位于女人世界临街商铺的城市唤醒者生活馆销售着过千个品类的进口商品,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和丰富的品类,吸引着大量消费者前来打卡。店主杨女士表示,店铺内主要销售有美妆、食品、母婴、生活用品、酒类等商品,“我们打造的是生活馆,卖的就是大众都消费得起的东西,食品类的东西大多都是十几二十块钱,大部分人都买得起,其中95%是进口食品。”

杨女士拿起一袋日本产的蒟蒻果冻告诉记者,这是店内销量最好的产品之一,因为采用的草本植物蒟蒻制作,让家长觉得更放心,十几块的零售价更是让采购量大增。杨女士直言,这家商店内20%的产品是一般贸易商品,也就是正规报关进来的,其余80%为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我们在江西那边联系了保税仓,只要三证合一的(身份证、购买记录、付款记录),我们都会选择从保税仓直接发货。”

曾经的山寨风波让华强北的转型备受质疑。从电子产品到化妆品,真假难辨的流言一直存在。但面对食品和生活用品时,大部分市民却购买得很果断。圣诞当晚,陈先生和太太直奔女人世界二楼一家卖进口食品的门店进行采购,来自香港的坚果、美心蛋卷,来自泰国的海苔,来自越南的芒果干……不一会儿就买了满满一大袋,采购也变得轻车熟路。“我们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买了一点,后来发现和从香港买回来的一样,就认准这家买啦。食品类想要造假很困难吧,本来也就是十几块钱的东西。”

对于鱼龙混杂的固有观念,商家杨女士既认可也无奈。“我们想打造的是只卖正品的IP,但一开始做美妆很多人是不相信,只能做熟客。后来我们发现食品类大家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一方面是因为价格较低,同时在消费者的观念里面,这种低价物品的造假成本也高,所以买起来也更放心些。”在华强北经营了十几年的杨女士最初也是在明通销售电子产品,随着华强北的转型浪潮,她转售化妆品。

较之明通批发为主,杨女士希望在女人世界能够转型成为零售为主的IP,“我们在明通有自己的档口,但批发的利润太低了,还是想要加大零售的比重。入驻女人世界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地段好,就在主街上,给的租金优惠力度也比较大,加上我们抢到了正对电梯口的位置,客流量自然更好。”这家生活馆也从最初的美妆为主,到如今变化为70%食品和生活用品、30%为美妆。

凭借强大的上游供应链,杨女士经营的生活馆在品类和价格上都占据了优势,但目前批发比重仍旧高达65%,“我们肯定是希望零售比例可以增加,利润比例才能增大。目前我们正在和京东合作,入驻京东超市,供应食品和生活用品。未来希望不仅仅只是卖线下的客户,还要把他们引到线上去,基于线下、转战线上才能做得好。”

  B

  节约资金成本,从线下卖手机转战零食

能占据C位的商家有限,涌入华强北进口零食品类的商家却在不断增加。小卓是一名95后深二代,毕业之后瞄准了华强北的转型商机,选择盘下4楼两个铺位的马源国际经营进口食品,“这里主要是批发来自马来西亚的热销零食,店里卖得最好的是猫山王榴莲干,39元一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站稳脚跟,小卓透露,自己店内销售的多是独家货源,“你看我们这款白咖啡炭烧香饼,淘宝是没有的,微商就必须得找我拿货。”

凭借独家的供货渠道,小卓在选择商场的时候更有话语权,但最终他选择了进驻女人世界,“因为我是在深圳长大的嘛,对这个市场还是比较熟悉的。以前卖服装也很出名,现在转型了,感觉市民还是会比较认可这个场,加上有五折租金的优惠,试水成本就没那么大。”

事实上,小卓此前是跟随父母在华强北销售手机,但随着互联网销售模式逐渐兴起,手机线下销售陷入了一个非常惨淡的局面。而疫情当前,大部分人出境受限,进口商品在小卓看来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而之所以没有扎堆去销售进口化妆品,而是另辟蹊径选择销售进口食品,则是考虑到成本的可控性,“做化妆品的资金成本太高了,一支口红的批发价要150元甚至上不封顶,你拿100支口红就要十几万。如果我做化妆品需要压很多资金在里面,一个档口的流动资金需要200万以上。但是食品的成本会低很多,50万就足够了。”

48小时排行

  • 站内
  • 见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