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鸺鹠在繁殖季节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会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剩下的一只就会在巢里孵蛋。”据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理事赵广胜介绍,斑头鸺鹠在非繁殖季节是独居性鸟类,只有到了每年4月份的繁殖季节,才会与异性配对,并选择高大树干上的树洞作为繁殖巢穴。
除了这个天然形成的树洞满足了斑头鸺鹠的繁殖需求外,赵广胜表示,天河公园的环境也非常适合斑头鸺鹠居住。他介绍,斑头鸺鹠属于食物链上层的物种,平时主要以昆虫、小鸟、鼠、兔、鱼、蛇、蛙等小型生物为食,“天河公园有湿地、有树林,有很多的蛙类、鼠类、蜥蜴和小型鸟类,斑头鸺鹠在公园里是不愁吃喝的。”赵广胜建议,观鸟和拍摄的人群应与猫头鹰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打扰猫头鹰的正常生活。
发现猫头鹰后,天河公园管理方第一时间用警戒线将斑头鸺鹠巢穴所在的大树和周边区域围住,维持好现场秩序,并提醒摄影爱好者切勿大声喧哗,以免猫头鹰受惊。上周,天河区相关部门已派员到现场了解情况,确认两只斑头鸺鹠已经是成鸟,可以自行飞行觅食,身体并无异常,建议继续留在原地保护。为此,天河公园管理方也呼吁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鸟的同时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还鸟儿一个安静的家。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萌物”仍需加强保护
“斑头鸺鹠原本是广州比较常见的一种猫头鹰。”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胡慧建研究员认为,以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大树木越来越少,包括斑头鸺鹠在内的所有猫头鹰的栖息地被侵蚀,加上城市内的噪声污染以及夜间光污染日益严重,对它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捕猎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城市内难觅猫头鹰的踪迹。
对于斑头鸺鹠落户天河公园一事,胡慧建认为这对城市生态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公园里大树多了,晚上例如广场舞等发出大量噪音的行为少了,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提高了。”胡慧建介绍,目前广州境内的猫头鹰不仅数量有所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也在提高,“整体上呈现数量增长的趋势,但离回到历史最好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斑头鸺鹠与其他的猫头鹰一样,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针对这两只猫头鹰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胡慧建建议,应尽量控制周围工地和住宅区在夜间发出的噪音和照明,同时可以在树底下设置一些金属阻隔物,防止流浪猫爬上树干威胁到鸟窝的安全。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强特别提醒,繁殖期部分鸟类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弃巢”的现象。“如果斑头鸺鹠繁殖期间其栖息地或者正常繁殖行为受到较大干扰,它们可能会弃巢,然后飞到另外的地方,巢里的鸟蛋也可能因此受损。”因此,不干预、不打扰才是对鸟儿最好的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河打造公园里的都市生活
除了有猫头鹰这样的“惊喜来客”以外,天河公园同样是一众野生动物的乐园。在大树上松鼠、鼬獾、啄木鸟等不时出没;人工湖旁的一片小湿地里,一只草龟正享受着午后的太阳,草丛中不时传来几声蛙鸣……
在高度城市化的天河区,有不少动物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石屎森林内,每日与人类和谐共存。夕阳西下之时,海心沙岛对出的江面上不时有两三白鹭踱步在泥滩上觅食;通往岛上的桥底下,蜷缩着脑袋的夜鹭正等待着夜幕降临,准备开启新一天的活动;如今,猎德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天朗河清,鸟语花香,这种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处的情景,离不开天河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近年来,天河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致力打造公园里的都市生活,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如今,天河区26条河涌治理全面见成效,6条河涌实现“长治久清”,连续六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0%以上。以珠江新城为核心,天河区还在寸土寸金的CBD打造总绿化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廊,为城市会客厅“添绿”。天河公园全面完成“拆围透绿”,绿化改造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8公顷的珠江花园即将整体开放,成为融合碧道示范、文化展示、休闲赏景、康体锻炼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
结合已有的城市绿道、绿地板块、公园等生态要素和河涌功能定位,未来天河区还将系统集成推进近14公里的碧道建设,打造“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悦人驻产”的魅力天河。
小名片 斑头鸺鹠
斑头鸺鹠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体小而遍具棕褐色横斑,俗称“小猫头鹰”。因羽毛上饰有许多条纹,又名横纹鸺鹠。目前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头鸺鹠为留鸟,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也出现于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上。在广州,像中山大学南校园、白云山等地时常有斑头鸺鹠出没。
它们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它们不但能飞扑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类,也能像鹰、隼那样在空中追捕飞鸟和昆虫。因为鸣叫声很像有辘轳的车轮声,所以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鬼车”。
每年的3-6月是斑头鸺鹠的繁殖期。高大乔木的树窟窿、古老建筑的墙缝和废旧仓库的裂隙,都是它们选择筑巢做窝的理想地点。每窝产卵3-5枚,多数为4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陈卓睿 李焱彤
摄影:赵广胜 谈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