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早已是我的家,香港变成了老家”

高质量教育资源丰富、医疗条件发达、交通便利……境外居民在番禺的优质生活

2021-09-01 00:00作者:冯芸清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南都
  案例

  超过3万名境外居民定居在占地仅5平方公里的祈福新邨。

  案例

  9月1日,开学日,按照惯常,早上7点,坦桑尼亚籍学子Jesan会从居住的祈福新邨晓峰园出发,独自步行20分钟左右到祈福新邨学校。此外,她还可以凭借祈福新邨的业主证免费乘坐祈福新邨邨巴,10分钟可到达学校。

早上9点,Jesan的父亲John会在祈福总站等待开往天河的楼巴发出,线路的终点距离他的公司5分钟路程。如果工作需要,他还可以在广州南站坐高铁去往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

这样的景象对于在番禺定居的境外居民而言已成为日常。在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的宜居社区核心区,占地仅5平方公里的祈福新邨,超过3万境外居民定居在此。

广州,番禺,成为越来越多境外居民的家。

  A

  家门口的高质量教育

  在Jesan出门的同一时间,陈太的女儿也出门了。从幼儿园到高二,家门口的祈福英语实验学校一直是她就读的学校,上学只需5分钟路程。

  “怀孕时我就认定了这里的学校。”香港籍居民陈太告诉南都记者,为了能让女儿顺利入读,她在怀孕时就选择在这里买了房。

  与普通学校相比,英校的最大区别是可以根据升学目标自由选择课程体系。在高中前,为了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陈太为女儿选择了中式教育。进入高二,面对未来的升学,他们选择了“中加美”课程。

  据介绍,“中加美”课程包括中加班和中美班,既严格执行国内高中教学大纲,同时也提供加、美高中的课程,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同时获得两国高中文凭,申请境外的大学。如果要参加国内高考,还可选择“华侨港澳台班”。今年5月,学校新推出“初中港澳子弟班”,融汇香港课程元素。

  和陈太的女儿不同,坦桑尼亚人Jesan入读了以中国基础教育为教学内容的祈福新邨学校,学校里只有几个外籍学子,这也让她从各方面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谈起自己的女儿,John非常自豪:“我的女儿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她会背中国的诗词,写作文也写得很好,经常排在全班前几名。”女儿入学前,他早已打定主意选择这里,“祈福新邨学校是我的第一选择,一是因为近,二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要融入中国。我们要和中国的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我也去其它学校了解过,我感觉祈福这边的学校素质比较高。”

  仅在祈福新邨,境外居民子女可以直接入读的学校就有11家,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资源,包括国际学校祈福英语实验学校,也有多家以中国基础教育为教学内容的私立学校。

  开学日里,朝气蓬勃的不仅是学生,今年71岁的香港居民吴婆婆也非常活跃。早上8点,起床后的吴婆婆会到区域内的恒温泳池游泳两个小时,结束后到马路对面吃49元一次的自助餐,如果有朋友相约,就到楼下的酒家一起饮茶“吹水”……说起自己在番禺的生活,年轻时曾是导游的吴婆婆很满意:“和香港比,这边可以用很少的钱获得很好的服务”。

  “我基本上不需要开车到其他地方,就可以享受各方面的配套。”陈太表示,除了能够就近满足生活上的必需,大型商超方面,番禺也能与香港媲美。商场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完善,引进的国际品牌越来越多,“类似香港的化妆品零售店,内地现在都有了。”

  陈太的亲戚们也非常喜欢番禺。每到假期,陈太都会带着他们游遍宝墨园、莲花山……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B

  微信里的“小医院”

  下午两点,太阳高照,香港居民刘女士交代员工看店后,就从家楼下的服装店回家了,她要照顾曾中风的母亲。

  刘女士的母亲第一次中风是在去年9月。“当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突然听到妈妈的房间里传来奇怪的声音,我立刻跑过去看,她坐在地上,眼神和平常不一样,我叫了她几声,她完全不会回答我。我立刻打120,再联系祈福医院里相熟的脑科医生,告诉他病情。”刘女士回忆道。

  不到十分钟,救护车就到了。

  在家中的床上,医护人员快速地完成了各项检测。“他们很快就告诉我,我的母亲可能是中风了,要送去急诊。到了医院以后,我联系的医生已经在那里等了。”

  从发现病情到确诊下药,全程用了不到3个小时。医生告诉刘女士,如果迟两个小时,很有可能需要多用两年时间来康复。而刘女士的母亲,住院三周就出院了,出院一周后,重新学会了走路。

  这并非是刘女士第一次接触祈福医院。来番禺不久,刘女士丈夫的心脏三条动脉严重堵塞,亟须做手术。当时,刘女士和丈夫尚未接触过内地的医疗,他们十分纠结是否要回香港治疗。

48小时排行

  • 站内
  • 见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