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建议,当不幸遭遇网暴后,可暂时脱离网络一段时间,避免让自己陷入被网暴的负面情绪循环中。建议做一些让自己放松心情的事情,比如对亲近和信任的家人朋友诉说,听听音乐、出去旅行等,还可以对自己的情绪反应状况进行评估——若结果显示情绪趋于强烈,并且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很多案件中,当一方被网暴后,另一方带头的施暴者通常也会被攻击,由此演变成“以暴制暴”的局面。这种反制方式显然无济于事,只会带来更多伤害。报告呼吁用户保持同理心,在网上理性发言,拒绝网络暴力。
平台作为防治网暴的关键防线,报告建议推广落实“一键防护”、陌生人私信限制等功能,以实现对网暴受害者的实时保护;不断更新扩充和改善内容监测和过滤模型,增派投诉处置客服乃至成立专门团队,将网暴止步于萌芽状态、防止扩散。尤其关注发生在未成年人、抑郁症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网暴事件,必要时联动线下机构予以介入。
在监管方面,“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中也要求平台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及时过滤网暴内容等。
在专项行动之外,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对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饭圈”文化、网络营销等互联网内容生态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加强适时引导。同时畅通线索反馈渠道,优化受理处置流程,积极回应有关网暴的举报,及时敦促平台履行治理义务和承担治理责任。
而到法律兜底环节,报告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介入,将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范围,解决公民个人诉讼成本高、取证维权难题。人民法院可以定期发布一些严惩网暴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提高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让施暴者意识到网暴他人将面临高额违法成本,以此发挥裁判的引导作用,震慑网暴行为。
网络暴力十大典型案例
线下纠纷发酵上网类:德阳女医生被网暴自杀案、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
揣测他人不怀好意类:女子给外卖员充200元话费被网暴自杀案、大学生给校友买巧克力被网暴案、反诈老陈辞去公职仍受网暴困扰案
涉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侮辱诽谤江歌及其母亲案、东航遇难者家属网上悼念被骂案
涉未成年人类:15岁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
涉新冠疫情类:成都女子确诊新冠被骂“转场皇后”案
涉“饭圈”文化类:热依扎与“硬核豌豆”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A13-15版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黄慧诗 黄莉玲 孙朝 樊文扬 胡耕硕 见习记者 杨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