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空经济发展再添重磅规划。近日发布的《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26年底前将实现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投入使用、南头直升机场完成搬迁,并推进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力争同期稳定场址,与樟坑径直升机场形成优势互补,龙华区将有自己的机场,深圳低空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深圳将建成千条航线与千个起降点,多区协同共建“天空之城”。
低空快送服务覆盖超七成人口
作为全球无人机产业的核心重镇,深圳低空经济正以26.4%的高速增长强势崛起,其无人机产品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如今,这座城市正全力打造“天空之城”,从物流运输、应急急救到气象服务,300条已开通的低空航线率先开启城市空中革命。根据《方案》部署,到2026年年底,深圳市将建成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70%,三甲医院、血液中心(血站)覆盖率超过50%。这一系列目标意味着深圳低空经济已从规划布局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的加速期。
推进深汕通用机场规划建设
从区域协同发展来看,南山、龙岗、宝安、龙华、光明等区被确立为低空经济发展重点区域。方案明确,加快推进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布设、应用场景拓展、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等方面实现突破。围绕大中型无人机适航认证、轻小微型无人机产品测试、多场景融合测试等需求,合理布局及完善龙岗、盐田、坪山、大鹏等测试场功能,形成错位协同的低空测试服务体系格局。
事实上,深圳各区早已提前布局低空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目前,南山区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过500家,产值规模超500亿元,全面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低空产业链关键环节,已常态化开通载人观光、空中交通、即时配送、物流转运、城市治理、医疗救援等典型应用场景。今年以来,南山区出台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进一步支持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宝安区已聚集了一批科卫泰、亿航等低空经济产业链头部企业,无人机及关联企业超过200家。产业链贯通整机、运营、零部件,初步形成一定经济规模和链条成型的产业集聚;龙岗区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低空飞行网络。汇集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3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企业涵盖全产业链,上游包括好盈科技等代表性企业,中游包括联合飞机等整机制造头部企业,下游包括高巨创新等优质企业,确定“低空+轨道”“低空+竞速”发展方向,形成东中西协同发展格局。
此次《方案》对通用机场建设的细化部署,进一步夯实了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根据规划,深圳将严格落实《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要求,通过樟坑径直升机场投用、南头直升机场搬迁,显著提升直升机和eVTOL等垂直起降航空器的服务保障能力;同时,结合新型通用航空器发展趋势规划建设的深汕通用机场,将与樟坑径直升机场形成功能互补,为深圳低空领域的研发制造、全场景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龙华开通航线101条占全市1/4
值得关注的是,龙华区已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上先行一步,初步构建起“1个通航机场+1个空铁联运示范点+N个公共服务起降点+X个企业商用起降设施”的立体化低空基建体系。今年1月,深圳-南航低空智联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龙华区数字创新中心大厦正式启用,标志着龙华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目前,龙华区已汇聚美团无人机(常态化配送)、大漠大智控(全球领先编队技术)、哈瓦(安防领域标杆)等头部企业,以及南航大等顶尖科研力量,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低空经济“技术高地”。
在航线与应用层面,龙华区累计开通低空航线101条,占深圳全市航线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24条航线专门用于城市公共治理,覆盖应急救援、工地安全巡查、交通动态监测、违法建筑查处、消防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产业规模方面,龙华区目前已集聚445家低空相关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4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制造环节占比超九成,应用场景还在持续向更多领域扩展,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