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陈永锵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入广州画院从事专业创作。陈永锵认为自己的艺术人生非常幸运,没有经历挫折。
“从我自小喜爱画画开始,到《鱼跃图》参加全国美展,到我考取研究生,一直到现在,画画都是伴随着我,成为我的生活、我的工作。”陈永锵似乎把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融入了画笔中,有人评论陈永锵的画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张扬和歌颂。
陈永锵笑道,歌颂生命、为众生和唱是他绘画的精神内涵。既然他的创作对象是“生命”,是“众生”,那么他画画的灵感,在他看来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需要刻意去捕捉某些感觉,只是跟随着自己的内心,“心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为一个“70后”画家,陈永锵自认还很年轻。“我认为我正处于一个画家的黄金时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及身边的一草一木,这种对所有生命怀抱的热情我一直都未曾减退。只能说通过岁月的沉淀,人生经历的愈加丰富,在我现在的作品中更有一种‘坐看云起时’的通达了吧。”
对话
南都记者(以下简称南都):从事创作以来,你最满意的是哪几幅画?为什么?
陈永锵:自己用心描绘出来的作品,都倾注了我在每一个绘画当下所饱含的热情和对生活的领悟,所以很难去定义哪个最喜欢。只举例说一下我比较重要的部分作品,除了《鱼跃图》之外,还有“树”系列、红棉、南瓜、鸡冠花这几个系列的作品,是我在各个阶段中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我所追求的那种“生命的力量”。
南都:为什么选择画这些小动物,选择画的动物有什么标准?
陈永锵:画小动物只是源自于我作为一个画家的本能选择,中国人认为有生命的一切都是“有情”的“众生”。所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该是人的天性,更是一个画家的天性。在我画画的时候,总是把我作品当中的“有情众生”当作人物去描绘,我希望能够表现出它们的个性和尊严。
若问我有何选择的标准?在我看来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我并没有用标准去衡量过我所选择的动物题材。
南都:你的成名作是《鱼跃图》,画的鱼很多,这么多小动物中是不是最喜欢鱼?
陈永锵:如果问我是不是最喜欢鱼,在我看来,“芸芸众生”我都是爱的。我认同一种说法:“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我更认为画画要画得适合自己的志趣。所以,我画画不仅画鱼,画鱼只是我取材于大自然和对生命感悟的一个小小部分。仅此而已。
南都: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观察画出来的?
陈永锵:画花鸟就必然要与“花鸟”建立起一种相对应的情感关系,因为花鸟画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众生的一种生命相呼应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产物。动物也好,花草也罢,不仅需要有欣赏的眼光与细微的观察,同时还应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以此来观照我们自身。
南都:你怎么看岭南画派?你认可别人认为你是岭南画派吗?你觉得岭南画派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
陈永锵:画派的创始人从来没有说他们自己是岭南画派,而叫折中派,折中中西。岭南画派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
我不是岭南画派的代表,只是岭南文化成分显现的一个证明,是其中一分子。别人老问我是不是岭南画派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岭南画派是宽容的,没有册封,只有气派,就是现实关怀。但我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现实关怀”思想,我关心生命,也关心小草。有人说我是岭南画派的接班人,这是他们的说法,于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画好我的画。
传承和发扬岭南画派,并非一个人或一代画者可以成就,这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学,来继承岭南画派的思想,并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充满希望的时代精神。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