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下,网络音乐平台“放水”。这背后,既是履行保护未成年人责任时的怠惰,也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漠视。所谓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经历过燥热与沉淀,占据着00后娱乐生活半壁江山的网络音乐平台,既应展示为其搭建七彩音符世界的A面,也应呈现“绞尽脑汁”防范其沉迷网络的B面。而B面的实现,则更需要一步一脚印地去构思、去开拓、去投入。
对于音乐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建设,专家们传递了哪些建议?
音乐平台实测说明
测评对象: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
测评方式:5月24日-6月7日期间,取相同时间段围绕30项指标进行测评。测评分2次展开,每次测评同时在iphone、安卓手机设备进行。测评期间,App均已更新至最新版本。7月20日,对相关测评结果进行再次核对。
测评指标:本次测评设置“青少年模式准入规则”“平台功能限制”“平台内容限制”“平台内容丰富度”4个一级指标,含30项测评项。其中,测评项包括是否有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是否有实际内容;是否有弹窗提醒开启青少年模式;游客模式是否可开启青少年模式;准入漏洞;密码是否可破解;平台青少年模式规定;是否有直播功能;是否能观看直播;是否有聊天室;是否能进入语音聊天室;是否可观看MV/视频;是否有匹配交友功能;是否能进行匹配交友;是否保留原有缓存、记录、音频;是否能进行充值、购买、打赏;充值/购买/打赏是否有限制;是否明确限制使用时间;是否能够自由搜索内容;是否有拍摄/发布音频功能;是否有私信聊天/评论功能;是否有游戏功能;是否有内容分享功能;是否有内容违规;是否有偏成人娱乐;是否有诱导性内容;是否内容分级;栏目多样化;内容同质化;资源数量。
建设呼吁
“青少年模式”应成为所有平台标配
2019年六一前夕,国家网信办指导国内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此后,“青少年模式”成为视频、直播平台的“标配”,逐渐统一标准。近期,不少短视频平台还更新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并回应相关倡议。如抖音规定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快手上线“儿童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新功能等。
但“青少年模式”不应该只与短视频及直播平台有关,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看来,“青少年模式”应该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的标配。各大平台执行“青少年模式”过程中,需要告别流量诱惑、愿意牺牲短期利益。
事实上,将“青少年模式”的建设经验推广到更多平台已经成为普遍呼声。毕竟被指导上线该模式的平台数量,与300万在架的App相比差距很大,有专家认为,这与企业响应不足、青少年模式使用场景单一有关。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表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青少年模式,但它涵盖了青少年模式设置的内容和实质。也就是说,以往被推荐性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将在《未保法》施行以后成为强制性要求,凡是涉及到青少年的,都应该履行这种义务。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么样来完善这个模式,怎么样能够让这个模式起作用,互联网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专属内容池建设要更细心
青少年模式下,有害信息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而建设“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则被视为相关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有了安全地基,家长才能更放心,产品黏性才会更足,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今年5月,在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就表示,要在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效性上下功夫,网信部门将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信息生存空间。而7月21日启动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将重点解决“青少年模式”入口不显著、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不够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平台如何主动作为?重庆大学青少年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曾润喜建议:一是可设置青少年内容人工把关员,对视频平台海量内容进行人工筛选,起到与算法逻辑相补充的作用;二是平台要开放家长菜单选择功能,赋予家长更多定制选择权利和监督义务;三是对青少年内容进行适当分类,可以采用公共内容+特色内容+年龄性别个性内容等组合方式,针对青少年个体进行用户画像,推送与青少年个体兴趣匹配的内容。
“细微之处见精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从具体落实的角度看,需要更强的保护决心和执行力度,同时,面对部分青少年网民群体跟互联网平台的“斗智斗勇”,平台需要提升智能化技术、细化保护规则,家长也需要肩负起责任,在监管中引导孩子规避风险、帮助孩子积极运用平台。
作为课外知识与娱乐的补给站,网络音乐平台同样肩负着青少年拼凑世界图景的责任。然而当前,对于青少年应该避免看什么、防范什么,以及不同产品、功能如何界定“有害”,相当一部分平台的理解参差不齐,也造成了青少年模式尺度不一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