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见的蓝刀鱼重现沙河

博罗铁腕推进沙河治理,历时三年半,水质由劣Ⅴ类跃升至Ⅱ类

2021-09-10 00:00作者:黄海林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南都
  沙河曾是惠州博罗辖区内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紧迫的河流

  沙河流域118家重污染企业中石湾有33家,大多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不达标的则被淘汰;200多家“散乱污”企业被强制关停。2018年,沙河全流域列为禁养区,博罗采取奖励措施清理关闭畜禽养殖场975家,仅石湾镇就获得2300万元,用于补助辖区内所有关停的养殖场。

园洲镇:污水塘变身环保科普公园

  清晨或傍晚,园洲科普生态公园内,不少附近的居民会到这里散步、休闲,享受美丽湖景与清新空气。

  曾经的臭鱼塘、臭水沟,摇身变成水体干净、风景优美的生态科普公园。这是博罗县园洲镇茶亭排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前后的鲜明对比,也是博罗在沙河整治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效的缩影。

  负责茶亭排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是铁汉环保集团,治理工程于2018年启动。“这里以前曾是一个水体污染严重、两岸杂草丛生的臭水塘,附近群众对此诟病不少。”铁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园洲镇排渠运营项目经理余东华介绍,通过建设永久管网,将入渠污水进行有效截污,将收纳的污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净化设施进行处理净化,这是控源截污工程和内源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净化工程、复绿工程同步实施,在河道布设曝气设备、种植水生植物,逐步恢复排渠生态及自净能力。目前,茶亭排渠排污口全部截污,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管网,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

  据了解,园洲重点治理的重污染支流排渠有6条,茶亭排渠是其中之一。茶亭排渠全长4.8公里,附近李屋黄如洲工业区落户众多小企业,有大量外来人口,日均76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流进排渠排入沙河。治理前,茶亭排渠沿岸共查出31个排污口,水质指标中氨氮最大超标16倍,为劣V类水体。

  南都记者从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获悉,博罗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兼顾沙河上下游、左右岸,高标准推进河涌整治工作。目前,沙河流域13条劣V类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昔日臭水沟变成美丽河流,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东江—沙河水系连通工程累计完成工程总量85%,于去年7月底完成试通水,达到补水效果。

治理3年半,水质实现“四连跳”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博罗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河河口罗浮山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考核目标为Ⅲ类。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罗浮山大桥附近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月~2018年2月,沙河河口水质连续3个月劣Ⅴ类;2021年1-7月,水质均值为Ⅱ类,水质稳定向好。3年半两个截然不同的国考断面水质数据,证明沙河治理后水质实现“四连跳”,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据了解,在工业面源污染整治方面,博罗县按照“淘汰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全力指导沙河流域涉水重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对主动申请注销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申请保留的企业实施转型和提升策略,即要求企业对排污设施提标改造,出水必须达到Ⅳ类标准,以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沙河流域118家重污染企业中,共有59家企业主动申请注销或取消涉水工艺变更排污许可证(其中已注销或变更排污许可证的有53家);拟提升保留46家企业(其中有8家属入园企业,28家已通过专家现场技术核查);并动员13家列为淘汰转型类的企业。另一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地毯式的排查,制定实施了《博罗县重污染企业驻厂监督工作方案》,安排驻厂人员24小时驻厂紧盯涉水重污染企业用排水情况,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排污“黑污染源”。目前,沙河流域共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450家,整治“厂中厂”车间339个。

  在生活面源污染整治方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8月31日,沙河流域累计建成15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V类标准,日处理规模达17.75万吨,建成配套管网421.49公里;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35座,共建设配套管网约346.2公里,处理能力约1.49万吨/日。同时,加大生活垃圾整治力度。沙河流域11个垃圾压缩中转站的渗滤液已全部接入市政管网;8家镇级垃圾填埋场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河道周边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

  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面,2018年沙河全流域列为禁养区。截至2021年8月31日,累计清理关闭畜禽养殖场975家;完成“粪污塘”整治832亩;租用1032.77亩农田(或鱼塘)建设生态调蓄塘(或生态缓冲区),对初期雨水、农田退水和鱼塘换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回用,有力缓解雨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海林 通讯员 梅雪 彭冬婷 林琳

12

48小时排行

  • 站内
  • 见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