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专家的抗癌之路:

头发剃光才发现头型这么好看 手术成功后是“重生”

2021-11-24 00:00作者:钟锐钧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南都
  2021年9月21日,云南昆明,天气晴朗而凉爽

  胡萍和丈夫孟旭方在翠湖边休息。

胡萍加入翠湖边的广场舞队伍。

丈夫孟旭方在为胡萍剃头。

胡萍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室已经发展到了有110多位讲师。

  2021年9月21日,云南昆明,天气晴朗而凉爽。

  胡萍和丈夫孟旭方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现在翠湖边的步道上。他们的家就在翠湖边。早饭后到湖边走一圈,是两人的固定节目。

  今年国庆,被胡萍定义为“重生”一周年。

  一年前被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她和丈夫得知结果,在医院外的天桥上,感觉茫然走不下去。在经过一次成功的手术后,曾经爱美的她左侧颅骨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疤痕。在肿瘤电场治疗中,每隔三天,胡萍头上的贴片都要更换一次,头发也要刮一次。她说,只要能活下来就可以了,想那么多干吗?得了这种病,可能很快就没了,能活一天就好好活一天。

  从2002年开始,胡萍一共出版了超过30本儿童教育书籍。她曾经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值得,在“重生”的时光里,她说:“我想过,如果我死了,我写的书还能有人读,继续流传下去,那我就还活着。”

  儿童教育专家

  儿科医生变独立研究学者 出版超过30本儿童教育书籍

  胡萍生于1963年,1986年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在昆明儿童医院当了八年的儿科医生,又在云南省卫校当了七年儿科学讲师。儿童医院太忙,没有休息的时间,即使是休息也要去病区查房。当时儿子刚出生,她没时间陪伴孩子。到了卫校,每周只有几节课,突然间从很忙变得很闲,胡萍又开始不习惯了。“我感觉我高兴不起来,因为生活没有成就感。我觉得如果一眼能看到自己未来几十年的生活,那我会受不了的。”

  2001年胡萍从卫校辞职,带着儿子去成都外国语学校,自己也在那里担任校医。她开始利用空余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儿童性健康教育。她认为,儿童性健康教育在中国是个空白,孩子的性发展从零岁就开始了,父母应该从孩子出生就关注这个话题。2008年,胡萍最终决定结束校医的生活,为此还放弃了学校分给她的房子,全身心投入到了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2009年胡萍将工作地点搬到了深圳,同时作为国内儿童性健康教育独立研究学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讲课。孟旭方笑称,那段时间更像是一个个体户。能研究感兴趣的东西,胡萍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自由了。

  2014年,胡萍决定将自己的课程体系做进一步的社会传播,创立了自己的儿童性健康教育品牌,开始培训专业讲师,至今已经发展到了有110多位讲师,目前是国内儿童性健康教育领域有完整体系的团队。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值得。胡萍说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工作机器”,随着经验丰富,讲课也渐渐多了起来,足迹遍布全国上百个城市。胡萍有个习惯,每次讲课得到的反馈,她会第一时间整理出来。胡萍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哪怕推掉饭局也要整理资料,主办方安排的旅游,多年来她也只参加过一次。工作结束,她只想休息,然后坐最早的飞机回家。回到家里,夫妇俩唯一的活动,就是出门好好吃一顿,回家后继续工作。节假日对胡萍来说是最好的,因为没人打扰,就“埋头猛写”。胡萍说“猛”字的时候特别用力。

  从2002年开始,胡萍一共出版了超过30本儿童教育书籍。对自己讲课的课程内容,胡萍早已烂熟于心。“我讲的课一直都非常流畅,孟爸(孟旭方)是很清楚的。”“孟爸”,是胡萍给孟旭方起的爱称。退休后的孟旭方,照顾起了胡萍工作以外的大部分生活:胡萍喜欢吃的菜,孟旭方会特地跑很远买食材给她做;胡萍爱美,孟旭方给她买的衣服“至少放满一个四门衣柜”;还没患病的时候,两人出外,孟旭方都会给胡萍带一床纯棉的被套,他怕胡萍不习惯外面的床单,睡不好;胡萍的课,孟旭方都尽可能陪在现场。

48小时排行

  • 站内
  • 见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