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启家制棺木的手艺传到第三代,分解成了七八十道工序的现代生产线。在1916年左右,李如启的爷爷从邻村学来了这门木工手艺,开始为街坊邻居家的老人制棺勉强养家糊口。20世纪40年代,李如启的父亲一代接过这门手艺。60年代,李如启出生,他还记得童年时爷爷突然离世,家人亲手为他打造棺材。
李如启当时身材瘦弱,做棺木过于吃力,心里向往着木雕手艺。1985年,经亲戚介绍,曾学过木雕的蔡秀芳嫁入了家门。李如启向南都记者自豪地介绍,木匠与雕花本就是互相成就,夫妻两人是“金牌搭档”般的组合。两人成立了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颇具名气的雕花技术吸引了不少人来当学徒,名声传到了县里的外贸部门。
邻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改写了这个小木工厂的命运。1995年前后,无法忍受高昂成本的日本企业将工厂搬到了上海,通过外贸公司牵线,找到了云龙木雕生产殡葬配套用具。2000年左右,日本客户直接将日式棺木带来,问李如启夫妇:曹县能生产吗?
“那时在日本,没有雕刻的不能叫棺木。”李如启说。曹县当地木材加工厂很多,有大量材料、加工人员,也有木雕技术。而棺木本来就是他家传的手艺,(学造日式棺木)也“没什么了不起”。样品一出炉,价格低质量好,在日本很快受到欢迎。
日本客户曾想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越南,但又把订单默默转了回来。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但从20年前起,日本的殡葬行业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寂寂无名的中国县城。
云龙木雕转型的数年之内,位于曹县北部、原本即聚集了大量木材加工企业的庄寨镇也开始涉足棺木出口。附近的居民最先感知到某种变化。2006年左右,从广州回到曹县,嫁到庄寨镇的赵红发现,当地的工作非常好找,岗位似乎永远不缺,“在自家门口就能挣钱”。
出海
承包九成日本棺木市场 庄寨镇成全国重要人造板生产基地
“曹县”一词在国内热度猛增之际,人们发现,2017年,东京电视台一门综艺节目曾经探访,称日本市场上的棺木九成来自山东菏泽。综艺嘉宾瞪圆眼睛,齐声惊叹。
2020年,日本国内死亡人数大约138万人。南都记者了解到,德弘公司2020年出口了22万套日式棺木,云龙木雕公司的年产量约是30万套。这仅是曹县棺木企业中的两家,李如启认为,上述“九成”的说法并非虚言。
在节目拍摄的2017年,李如启还头发乌黑,他身着西装出镜,邀请节目组走进公司的木雕展厅和工厂车间,见技术工人,看曹县的桐木。李如启的大儿子李字雷当时也在,他在日本学习经济管理4年后回国,成为棺木技术的第四代传人。
“我没想到他们(节目组)能找到我们,他们也没想到山东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竟生产这么多日式棺木,觉得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李如启向南都记者回忆说。
在录制的最后,节目组问他有什么愿望,李如启说,欢迎你们多买我们的棺木。“他(节目组)说,组织大家都过来,我们给你拍个照。”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名场面:李如启与几十个员工站成几排,簇拥着一口纯白色的棺木。众人朝镜头热情洋溢地喊道:“欢迎日本的大家都来买我们做的棺材。”
话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李如启却说得满怀诚恳——就连他父亲的棺木,都是他亲手造的。
为上一代人制棺,就像是40年前那个冬夜的复现,但这次不再窘迫悲伤。“我做的时候,父亲天天坐那看,教我怎么锯才能多出料,这个地方尺寸应该放大一些,那个地方应该缩小一点。”这块花梨木制成了两口传统的中式棺材,一个给父亲,雕龙,一个给母亲,雕凤。
“做棺木,我感觉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无论给日本人做也好,给中国人做也好,这是人生最后的一个房子,人死了以后,要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李如启说。
并非所有人都感同身受,拉货的司机就觉得晦气。刚开始出口棺木时,李如启夫妇绝口不提“棺”字,只说是工艺箱。但现在,棺木是货车司机们抢着拉的货品——质量轻、跑起来又快又省油。
这些年来,云龙木雕公司的出货量已经翻了几番。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5月是旺季,出货量最高能达到每月3万套。棺木悉数由陆路发往青岛或连云港,乘上前往日本的货轮。
对于他称为美德的事业所带来的财富,李如启并不讳言。2017年,日本的节目组就曾将镜头对准了他停在工厂里的豪车。至于曹县北边的庄寨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人造板生产基地,是全县皆知出“老板”的地方。南都记者从该镇获悉,2020年,庄寨全镇有各类企业600余家,年木材加工量300万立方米、产值50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鲁南高铁菏泽至兰考段在庄寨设有一站,预计2021年10月通车。
当然,大集和庄寨仅是曹县的一个侧面。曹县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该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32元、14971元。
赵红也许能代表更多普通曹县人的生存状态。每天,她将孩子送去上学后,7点左右从秦寨村出发,骑电动车十几分钟来到车间。上午工作到11点半,中午有时候也能回趟家。下午从2点开始工作,6点半下班。薪酬计件算,“一个月四五千元,算是可以了。”
触电
2014至2015年 大集镇作为首批“淘宝镇”崭露头角
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丁楼村村民葛秀丽到部队探亲,通过丈夫战友的妻子接触到电商。葛秀丽回村后,教会了同村的周爱华,也就是任庆生的妻子。2009年,任庆生花1400多块钱搬了一个“大头”电脑回家,夫妇开了网店,上线了村里本来就有的影楼服饰。任庆生对照着女儿的一年级课本上汉字的注音,一个一个字母地敲。
最开始的一年,网店的生意不温不火。2010年下半年的一天,任庆生收到一个来自东莞市虎门镇的询问:有没有儿童穿的演出服?任庆生说,没有,但对方把想要的效果图发来,一看,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