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间、法规制定、政策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引入儿童视角。加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拓展儿童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将儿童需求充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去,从硬件到内容,这是深圳近年来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一直在落实的现实图景。南都记者近日走访了公园、商场、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城市公共空间,在采访过程对深圳越来越丰沛的儿童友好图景亦深有感触。
商场、室外游戏空间
母婴室、游戏器具使用说明,对儿童的关爱被嵌入到各个公共设施中
将儿童需求纳入到规划中,把对儿童的关爱嵌入到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与开放环境中,身为父母的很容易感受到。记者顺着大沙河一线从万象天地到大沙河生态长廊以及西丽生态公园,虽是不同的空间特质,却都有着相同的对儿童的考量。
万象天地的母婴室,不仅有可以给婴儿换尿片的桌面、给婴儿喂食的桌子,还配备了恒温饮水机、热奶器,以及尿片、湿巾等母婴物资。母婴室的门特别设计成自动感应,保证隐私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避免母亲抱着婴儿或者推婴儿车时没法推门的尴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层楼都有儿童防走丢的报警器。从婴幼童到学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需求几乎都有被考虑到。
大沙河生态长廊是南山区推出的10条儿童友好游学路径之一,不仅有可以让孩子在户外奔跑的空间,还有可以攀爬与“探险”的儿童游戏区,大沙河正进行着的生态修复还会专门用小标签进行说明,寓教于乐。在西丽生态公园,自然田园与都市空间在这里完美结合。这里有城市孩子少见的农耕园,还有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在儿童游乐场里,游戏设备的适用年龄和使用规则被细致地标识出来……在沙池的一边,还配有一个儿童洗手池和多个冲脚的龙头,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人数的多寡以及空间之中游戏设备、器具使用的流程都被考虑得完善且妥帖。
图书馆与美术馆
优化儿童阅读环境,创新开展儿童友好型智慧场馆建设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单位。为与建设全球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匹配,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改造纳入全市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进行较大规模维修改造。一方面,目前正按照《指南》,结合市少儿馆的情况,进行改建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另一方面,在大规模改造之前,为创建儿童友好型图书馆,该馆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步骤贯彻落实每项工作任务,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提升,优化儿童室内外的阅读环境及空间。新建家庭教育阅览区,打造家庭教育服务空间,新建深受儿童喜爱的影像阅览区等。致力于建设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儿童文化休闲的城市第三空间。此外,在信息化设施方面,完成少儿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升级、网络安全设备和信息系统审计设备购置,逐步实现信息储存数字化、管理控制职能化、传播手段网络化,为打造儿童友好型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
为了方便少年儿童来馆阅读,解决他们忘带读者证、丢失读者证等问题,2020年该馆开启了“人脸识别”服务,无需携带实体证即可便捷享受积分、借还书、参与阅读活动等服务。
建立“阅读榜”青少年阅读平台,开展儿童阅读的互动与评估,为少年儿童建立阅读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儿童阅读喜好,开展个性化阅读指导,联合童书产业链,共促少儿阅读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美术馆是最能体现“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场所。在深圳,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已开始自觉地在“儿童友好”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因为他们坚信儿童是未来的推动者,艺术的未来从儿童出发。
5月23日,“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罗湖美术馆报告厅举行。这是儿童友好在美育方面从市向区渗透的又一例证。罗湖美术馆馆长于延丰表示,未来,罗湖美术馆将深化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继续开展“小小解说员”等美术馆教育示范项目建设,还将与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美术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艺术课程和教学计划,为深圳市儿童提供兼具教育性、趣味性、体验性、实用性和普惠性的实践活动场所,为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力量。
5月25日,“粉墨西东——刘佩佩、齐思玉绘本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的陈设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观看视角与兴趣引导,如展示绘本的展台刚好适合孩子翻阅的高度,用戏曲的元素设计的展示空间可充分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等。